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财政局 > 在线服务 > 常见问题 > 其他业务

收支分类改革--问题解答(1)

  

发布时间:2015-01-07 00:00 作者: 来源: 本网 字体:

一、基本问题
1.什么是政府收支分类?
2.为什么要进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3.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有何重要意义?
4.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指导原则是什么?
5.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涵盖范围如何?
7.政府收支分类具体运用在财政管理的哪些方面?
8.新旧收入分类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9.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与原预算支出类、款、项科目相比主要有
哪些变化
10.支出经济分类与原目级科目相比主要有哪些变化?
11.政府支出分类为何采用功能和经济两种分类标准?
12.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否改变现行的预算管理方式?
13.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配套改革有哪些?

-----------------------------------------------------------------------------------------------------------

一、基本问题

1.什么是政府收支分类?
政府收支分类,就是对政府收入和支出进行类别和层次划分,以全面、准确、清晰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是编制政府预决算、组织预算执行以及预算单位进行会计明细核算的重要依据。

2.为什么要进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各项财政改革的深入,我国原政府预算科目体系的不适应性和弊端日益突出,有必要进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一是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不相适应。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日益加强,财政收支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作为反映政府职能活动需要的预算收支科目,如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科技三项费用、流动资金等仍然是按照过去政府代替市场配置资源的思路设计的。这既不能体现目前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财政的实际,也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影响各方面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
二是不能清晰反映政府职能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就是要弥补市场缺陷,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讲求公开、透明。政府预算必须反映公共需求,强化公共监督。但我国原预算支出类、款、项科目主要是按经费性质进行分类的,把各项支出划分为行政费、事业费等等。这种分类方法使政府究竟办了什么事在科目上看不出来,很多政府的重点工作支出如农业、教育、科技等都分散在各类科目中,形不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由于科目不透明,不清晰,导致政府预算“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
三是财政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受到制约。按照国际通行做法,政府支出分类体系包括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我国原有支出目级科目属于支出经济分类性质,但它涵盖的范围偏窄,财政预算中大多数资本性项目支出,以及用于转移支付和债务等方面的支出都没有经济分类科目反映。另外,原有目级科目也不够明细、规范和完整。这些对细化预算编制,加强预算单位财务会计核算,以及提高财政信息化水平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四是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职能弱化。原《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只反映财政预算内收支,不包括应纳入政府收支范围的预算外收支和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等,给财政预算全面反映政府各项收支活动,加强收支管理带来较大困难,尤其是不利于综合预算体系的建立,也不利于从制度上、源头上预防腐败。
五是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国际通行做法不相适应,既不利于财政经济分析与决策,也不利于国际比较与交流。我国货币信贷统计核算体系以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均按国际通行标准作了调整,而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体系与国际通行分类方法一直存在较大差别。尽管财政部门和国家统计部门每年都要作大量的口径调整和数据转换工作,但还是难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以及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可比性。

3.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有何重要意义?
进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建立一套包括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在内的完整规范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一是有利于全面、准确、清晰地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收支活动,合理把握财政调控力度,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运行效率 二是有利于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各项改革,增加预算透明度,强化财政监督,从源头上防止腐败 三是有利于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效实用的财政统计分析体系,不断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4.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指导原则是什么?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主要遵循以下三项基本原则:
一是公开透明。确保按新科目编制的预算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既要让我们自己说得明白,也要让一般老百姓看得懂。
二是符合国情。既要合理借鉴国际经验,实现与国际口径的有效衔接与可比,又要充分考虑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尽可能满足各方面的管理需要。
三是便于操作。科目设计在内容和层级设计上既要充分满足管理的要求,又要